(资料图)
行走在乌当的田间地头,绿油油的水稻长势喜人,呈现出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。
“民以食为天,食以土为本”。耕地是粮食生产的“命根子”,乌当区逐步将现有的耕地由“巴掌田”变成“大块田”、由“粮田”变成“良田”、实现现有耕地稳产增产。
乌当区属于黔中喀斯特地貌发育区,土地面积占总面积的53.1%,田间道路、灌溉等工程设施不足。“小时候就帮家里干农活,传统的耕种方式全靠人力,那时候觉得种田真的很难,机械化水平低、农业收入低。”乌当区农业农村局设施农业和农机服务站站长杨明友深有感触。
近年来,乌当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上进行了有益探索,实现了粮食增产增收。
“我们村周边的耕地本身就少,地又散,不但种地难,收入还低,年轻人都外出打工了。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后,水泥路、蓄水池、输水工程都修到了田地里,田也连成了片,农机直接开到地里,种粮省力又方便。”谈起高标准农田建设,下坝镇喇平村村民宋聚强赞不绝口。
目前,通过中央、省、市、区四级资金匹配380.93万元,喇坪村建成高标准农田712亩、蓄水池1座、田间道涵洞/涵管10座、输水工程7478米、闸阀井36座、给水桩90座,新建田间道1780米、生产路450米、田间会车道4处、田间回车道1处、农机下田口40处。
项目建成后,将形成路相通、渠相连,旱能浇、涝能排,基础设施配套齐备的高标准农田。每一处集中连片的农田旁都有一处蓄水池,不仅能够保证粮食作物的日常灌溉,面对极端天气的影响,还能够解决粮食作物的用水问题,可有力保障粮食高产增效。杨明友告诉记者,高标准农田建成后,平均每亩综合节本增效500多元,真是一个富民工程。
见微知著。像喇坪村这样的高标准农田在乌当并不是少数。今年,乌当区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总任务是5000亩,项目涉及3个乡镇6个村,建设内容主要是土地平整、灌溉与排水工程、田间道路工程和其他类工程,预计在6月底全部建设完成。
来源:乌当区融媒体中心